泉州晚报数绝地求生辅助字报·泉州网

更新时间:2024-04-16

在我眼中,改革开放就是人们从追求吃饱穿暖,到物质和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的过程;从道路上只有寥寥无几的自行车,到大部分人都开上汽车的过程;是我们交警从仅靠人力执法,到现在依托科技执法的过程;更是我们对祖国快速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的追求过程。

那时候道路少,交通岗亭也少。陈弼阳回忆说,他刚工作的时候,只有中山路三个岗亭,后来才有了文化宫岗亭。由于岗亭少,当时要长时间在路面上巡逻。“我们都是七八个人一起行动,一天要走好几遍中山路,主要是维护交通秩序和劝导摆摊设点的人。”

40年前,泉州市区还只有东街、西街、新门街、涂门街等几条道路,交通工具简陋,从市区前往各县(市、区),对许多人来说就意味着要“出一趟远门”了。40年后的今天,泉州的道路已经四通八达,汽车越来越多,道路设施越来越完善,市民出行越来越方便。改革开放40年来,泉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。去年荣登“中国好人榜”的鲤城交警大队一中队指导员陈弼阳,30多年前作为一名普通的交警开始站上路面执勤,30余年来,他扎根基层,见证了泉州道路交通的发展和变迁。

随着车辆变多,交警的工作也更加繁忙。陈弼阳介绍,以前即使是交通高峰期也很少有堵车的情况,如今虽然车子多了出行更加方便,但是到了高峰期道路往往会出现拥堵,交警都要上路执勤疏导交通,每个交通节点处都能见到交警的身影。“交通方便了,现在更要提倡绿色出行。”陈弼阳说。

我眼中的

科技进步,连群众的求助方式也发生了改变。陈弼阳说,以前群众向交警求助多数是在问路,如今导航发达了,卡盟,问路的少了,求助的都是一些紧急的事情,比如帮助群众快速送医等。去年的一个周五晚高峰,正在路上指挥疏导交通的陈弼阳遇到求助,一个男孩突发抽搐神志不清,需要紧急送医。陈弼阳立即让一名协勤驾驶警用摩托车在前面开道,自己在路口疏导车流让道,并使用对讲机联系沿途岗亭人工控制红绿灯,及时将患病男孩送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救室。因抢救及时,男孩病情得到控制,脱离了危险。

1987年,陈弼阳还是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,他来到了泉州市区,担任一名普通的交警。陈弼阳回忆说,当时市区只有东街、西街、新门街、涂门街、新华路这几条路,道路不宽,大多是石板路和土路,石板路凹凸不平,而一到下雨天,土路更是泥泞难行。当时两条过境的土路是现在的城西路和温陵路,过河的道路只有一条旧的浮桥,其余的地方,大多都还是农田。

执法就要来回走

■早报记者 傅恒 文\图

30多年的基层工作,我有幸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交通发展和变迁。虽然,再过几年我就要退休了,但我将不忘初心,把自己的余热投入自己热爱的交警事业,尽可能帮助更多的群众,继续为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。

交通的发展,也有赖于科技的进步。陈弼阳告诉记者,以前交通违法都是依靠交警的现场整治,“整治时有些人看到交警掉头就走,有的还会不停地求情,有的明明被抓现行,还会耍赖”。

随着科技的进步,一些便民网站、APP也陆续推出,市民可网上处理违章违法、网上申请办证等,不用再跑到窗口排队,绝地求生辅助卡盟,在家里就能完成,越来越方便。

改革开放

曾经路少岗亭少

高清监控上阵

“当时大家肯定想不到,30年后泉州的道路会发展成这样。”陈弼阳说,如今单单跨江的大桥,就有晋江大桥、刺桐大桥、田安大桥、顺济桥、笋江桥、黄龙大桥等,主干道也增加了田安路、刺桐路、坪山路、泉秀街等。道路设置也越来越规范,从石板路、土路,到水泥路,再到现在的沥青路,道路越来越好走。

如今,走在泉州的街头,随处都可以看到车水马龙的场景,全市汽车保有量已经破百万。“发展太快了,现在几乎家家都有车,有的一家有好几辆。”陈弼阳感叹道,有了车以后,加上道路变得四通八达,大家去哪里都更快更方便。

——陈弼阳

交警高峰期最忙

如今,监控技术越来越发达,路面上高清监控成为交警整治交通违法的重要辅助手段,可以抓拍违停、超速、不按道行驶等各种交通违法行为,也可以当成执法的证据。除了交通整治,这些无处不在的监控,也让一些心存侥幸的肇事逃逸者难逃法网。

30多年前,人们出行大多是骑自行车和走路,速度慢,路上只能偶尔看到几辆拖拉机和摩托车。“以前,自行车打气筒是岗亭内的必备工具。”陈弼阳说,绝地求生辅助卡盟,大约1989年起,路面上的摩托车开始多起来。一些市民把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,出行速度进一步提高。到了1993年左右,有一些市民开上了小车。

违章一拍一准

汽车轮子转起来

admin
  • 版权声明:所有信息均为原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,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。如有侵犯你版权的,请来信指出,本站将全力配合
  • 转载请注明:泉州晚报数绝地求生辅助字报·泉州网